检查
光伏直流熔断器在使用中是否损坏,需结合外观观察、电气参数测量、运行状态分析等方法,及时发现熔断、接触不良、老化等问题,避免因熔断器失效导致光伏系统故障(如组件烧毁、逆变器损坏)。那么,
东莞市新金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小编总结一下具体检查步骤和判断标准:

一、外观直观检查:初步判断物理损坏
外壳检查
观察熔断器外壳(陶瓷或耐高温塑料)是否有裂纹、变形、烧灼痕迹:
若外壳开裂,可能是分断短路电流时电弧能量过大导致,需立即更换(裂纹会导致灭弧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外壳表面有黑色烧灼斑或熔融痕迹,说明曾发生过严重过载或短路,熔断器已受损,即使未熔断也需更换(内部可能存在电弧灼伤残留)。
熔体状态观察(透明外壳或可拆式)
对于透明外壳的熔断器,直接观察内部熔体(金属丝 / 片)是否熔断、断裂、变形:
熔体明显断开(如中间熔断成两段),或表面有熔化、缩颈现象(局部变细),说明已触发保护动作,需更换。
熔体上有黑色附着物(电弧灼烧痕迹),即使未断裂,也可能因氧化导致电阻增大,建议更换。
插接口 / 接线端检查
检查熔断器与底座的插接口(或螺栓连接端)是否有氧化、锈蚀、烧蚀:
金属触点表面出现绿色 / 黑色氧化层、铜锈,或有烧熔的凸起,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发热加剧),需用细砂纸打磨清洁,若损坏严重则更换整套熔断器(含底座)。
接线螺栓是否松动(用扳手轻拧检查),松动会导致接触不良、过热,需紧固至规定扭矩(通常 5-8N・m)。
二、电气参数测量:判断隐性故障
通断测试(断电状态下)
断开熔断器上级电源(如汇流箱总开关、逆变器直流开关),用万用表 “蜂鸣档” 或 “电阻档” 测量熔断器两端:
若蜂鸣器响且电阻≤0.5Ω,说明熔断器导通正常;
若电阻无穷大(或蜂鸣器不响),说明熔体已熔断,需更换;
若电阻在 1-10Ω 之间,说明存在接触不良(如插接口氧化),需清洁或更换。
电压降测试(通电状态下)
在光伏系统正常运行时(组件有光照),用直流电压表测量熔断器两端的电压差(U₁ - U₂):
正常情况下,电压降应≤0.5V(额定电流下),若超过 1V,说明熔断器内部接触不良或熔体老化(电阻增大),会导致发热严重(可能引发火灾),需立即更换。
注意:测量时需区分正负极,避免表笔短路;高电压系统(如 1500V)需使用绝缘等级≥1000V 的万用表,操作人员戴绝缘手套。
温度检测
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熔断器外壳温度(运行时):
正常温度应≤环境温度 + 30℃(如环境 30℃时,外壳温度≤60℃);
若温度超过 70℃,或明显高于周围元件(如汇流箱内其他熔断器),说明存在接触不良或过载,需停机检查原因(如选型过小、电路短路前兆)。
三、结合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发现间接故障
光伏系统数据异常
监控平台显示某组串电流为 0 或远低于正常值(如其他组串 3A,该组串 0.5A),可能是该组串熔断器熔断或接触不良,导致组件无法正常发电。
逆变器报 “直流过压”“组串故障” 等告警,排查时需优先检查对应回路的熔断器是否损坏(熔断后可能导致回路开路,引发过压告警)。
异常声音或气味
巡检时若听到熔断器附近有 “滋滋” 放电声,或闻到焦糊味,说明熔断器可能存在内部击穿、接触不良导致的电弧放电,需立即断电检查,禁止直接触碰。
四、检查周期与注意事项
检查周期
日常巡检:每周外观检查 1 次(重点看外壳、接线端);
定期测试:每 3 个月进行通断测试和电压降测试;
恶劣天气后:雷雨、高温、沙尘天气后需增加 1 次检查(防止浪涌、高温导致熔断器隐性损坏)。
安全注意事项
所有电气测量必须在断电状态下进行(除电压降测试外),且需用验电器确认无电后操作;
更换熔断器时,必须选用同型号、同参数(额定电压、电流、分断能力一致)的产品,禁止用导线直接短接或用不合规熔断器替代;
高电压系统(≥1000V DC)检查时,需 2 人配合,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工具(如绝缘扳手)。